膜生物反应器(MBR)与膜曝气生物反应器(MABR)是两种基于膜技术的污水处理工艺,在功能、运行机制和适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。
一、工艺原理与核心功能差异
1. 膜的核心功能
(1)MBR(膜生物反应器)
固液分离:利用超滤 / 微滤膜截留活性污泥,实现泥水分离。
(2)MABR(膜曝气生物反应器)
气体传递:通过疏水膜无泡曝气,直接向生物膜输送氧气,氧气利用率达 60% 以上。
2. 生物处理机制
(1)MBR(膜生物反应器)
悬浮生长系统:以活性污泥为主,通过膜截留维持高污泥浓度(MLSS 8 - 12 g/L)。
(2)MABR(膜曝气生物反应器)
生物膜固定床系统:微生物分层附着于膜表面,形成好氧 / 缺氧 / 厌氧梯度。
3. 反应器设计
(1)MBR(膜生物反应器)
需设置膜分离单元,通常与活性污泥池串联。
(2)MABR(膜曝气生物反应器)
采用单相反应器,生物膜与悬浮污泥共存(如混合 AS/MABR 系统)。
二、关键机理差异
1.MBR:膜作为过滤屏障,将污泥截留在反应器内,提升生物量并强化有机物降解(COD 去除率 > 95%)。其硝化作用依赖活性污泥中的自养菌(如硝化细菌)。
2.MABR:膜作为氧气传递媒介,氧气通过反向扩散从膜内传输至生物膜,形成 “内层好氧、外层缺氧” 的微环境,实现同步硝化(内层)-反硝化(外层),单级脱氮效率可达80%以上。
三、运行参数与能效对比
(1)MBR(膜生物反应器)
曝气能耗:高(传统曝气能耗占系统总能耗 60-70%)。
污泥产量:较高(需定期排泥维持污泥浓度)。
溶解氧控制:DO 需维持2-4mg/L 以支持活性污泥代谢。
(2)MABR(膜曝气生物反应器)
曝气能耗:极低(能耗仅为MBR的10-20%,氧气传输效率达常规曝气的 3 - 4 倍)。
污泥产量:低(生物膜内源代谢显著,污泥产率降低30-50%)。
溶解氧控制:生物膜内部DO梯度自然形成(膜界面处DO峰值>8mg/L,外层趋近于 0)。
四、脱氮除磷性能与工艺整合
(1)MBR(膜生物反应器)
脱氮能力:需多级 A/O 工艺或投加碳源,脱氮效率受 C/N 比限制(TN 去除率60-70%)。
除磷机制:依赖化学除磷(铁盐/铝盐投加)或厌氧释磷-好氧吸磷工艺。
工艺复杂性:需分建缺氧/好氧池,流程较长。
(2)MABR(膜曝气生物反应器)
脱氮能力:单级同步硝化反硝化(SND),C/N≥4时TN去除率可达85%以上。
除磷机制:生物膜外层厌氧释磷 + 化学辅助(部分案例 TP 去除率 > 90%)。
工艺复杂性:单池实现多功能区(如混合AS/MABR系统可同步处理COD和氮磷)。
五、膜材料与维护成本差异
(1)MBR(膜生物反应器)
膜材料类型:聚偏氟乙烯(PVDF)、聚醚砜(PES)。
膜寿命与更换:4-5 年(频繁化学清洗导致膜老化)。
维护成本:高(膜组件更换费用占运营成本40%以上)。
(2)MABR(膜曝气生物反应器)
膜材料类型:复合膜(如ePTFE/PEBA涂层)、疏水性中空纤维膜(需高透气性)。
膜寿命与更换:7-10 年(无泡曝气减少膜污染)。
维护成本:低(仅需定期冲洗生物膜,无高压力曝气损耗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