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5大主要区别
1.位置不同
初沉池:初次沉淀池的简称,通常设置在格栅和沉砂池后、曝气池前,主要去除可沉固体物质,去除效果可达90%以上,有利于生物段的正常运行。
二沉池:二次沉淀池的简称,通常设置在生物处理构筑物后、深度处理或排放前,主要用于分离曝气池中的混合液以及回流污泥浓缩,是生物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2.处理对象不同
初沉池:主要是悬浮物SS,部分有机物(主要为悬浮性BOD5),可改善生物处理构筑物的运行条件。
二沉池:活性污泥混合液,它具有浓度高、有絮凝性、质轻、沉速较慢等特点。
3.分区不同
初沉池:按照形状和水流特点,可分为平流式、辐流式、竖流式、斜板(管)式等池型。初沉池主要包括进水区、出水区、沉淀区、污泥区、缓冲区等五大区。
二沉池:按水流方向划分,可分为平流式、辐流式、竖流式、斜(管)板式等池型。二沉池主要包括进水区、絮凝区、成层沉降区、压缩区等四大区。
4.负荷不同
初沉池:表面负荷1.5-3.0m³/㎡・h;设计沉速1.5-3.0m/h;沉淀时间1.0-2.0h;堰上负荷≤2.9L/s・m;污泥含水率95%-97%;
二沉池(活性污泥法后):表面负荷1.0-1.5m³/㎡・h;设计沉速1.0-1.5m/h;沉淀时间1.5-2.5h;堰上负荷≤1.7L/s・m;污泥含水率99.2%-99.6%;
二沉池(生物膜法后):表面负荷1.0~1.5(m3/m2・h),沉淀时间1.5~4.0h,污泥含水率96~98%,堰口负荷小于等于1.7L/(s・m)。
二、8大运行管理注意事项
1.初沉池
(1)根据初沉池的形式及刮泥机的形式,确定刮泥方式、刮泥周期的长短。避免沉积污泥停留时间过长造成浮泥,或刮泥过于频繁或刮泥太快扰动以下沉的污泥。
(2)初沉池一般采用间歇排泥,要注意总结经验并根据经验人工掌握好排泥次数和排泥时间。当采用连续排泥时,应注意观察排泥的流量和排放污泥的颜色。
(3)巡检是注意观察各池的出水量是否均匀,还要观察出水堰出流是否均匀,堰口是否被浮渣封堵,并及时调整或修复。
(4)巡检时注意观察浮渣斗中的浮渣是否能顺利排出,浮渣刮板和浮渣斗挡板配合是否适当,并及时调整或修复。
(5)巡检时注意辨听刮泥、刮渣、排泥设备是否有异常声响,同时检查其部件防腐是否完好合格、是否有松动等,并及时调整或修复。
(6)排泥管道至少每月冲洗一次,防止泥沙、油脂等在管道内尤其是阀门处造成淤塞,冬季还应当增加冲洗次数。每年将初沉池排空,进行彻底清理检查。
(7)按规定对初沉池的常规检测项目进行及时分析化验,尤其是SS等重要项目要及时比较,确定SS去除率是否正常,如果下降就应采取必要的整改措施。
(8)初沉池的常规检测项目:进出水的水温、PH值、CODcr、BOD5、TS、SS及排泥的含固量和挥发性固体含量等。
2.二沉池
(1)经常检查并调整二沉池的配水设备,确保进入各二沉池的混合液流量均匀。
(2)检查浮渣斗的积渣情况并及时排出,还要经常用水冲洗浮渣斗。同时注意浮渣刮板与浮渣斗挡板配合是否适当,并及时调整或修复。
(3)经常检查并调整出水堰板的平整度,防止出水不均和短流现象的发生,及时清除挂在堰板上的浮渣和挂在出水槽上的生物膜及藻类。
(4)巡检时仔细观察出水的感官指标,如污泥界面的高低变化、悬浮污泥量的多少、是否有污泥上浮现象等,发现异常后及时采取针对措施解决,以免影响水质。
(5)检查刮泥、刮渣、排泥设备等的带负荷运行情况,主要观察振动、噪声和驱动电机的运转情况是否正常,线速度、角速度等是否在设定范围内。巡检时注意辨听是否有异常声音,同时检查其防腐是否完好合格、是否有部件松动等,并及时调整或修复。
(6)定期(一般每年一次)将二沉池放空检修,重点检查水下设备、管道、池底与设备的配合等是否出现异常,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复。
(7)由于二沉池一般埋深较大,因此,当地下水位较高而需要将二沉池放空时,为防止出现漂池现象,一定要事先确认地下水位的具体情况,必要时可以先降低二沉池周围的地下水位再放空。
(8)检验与沉淀池有关的自控系统能否正常联动,如二沉池根据泥位计测得泥位的自动排放剩余污泥或浮渣功能等。
三、3个常见问题
1.初沉池
初沉池出水含有细小悬浮颗粒的原因及对策
原因:
(1)水力负荷冲击或长时间超负荷;因为水短流二减少了停留时间,一直絮体在沉降下去之前即随水流进入出水堰;
(2)曝气池活性污泥过度曝气,是污泥自身氧化而解体;
(3)进水中增加了某些难沉淀污染物颗粒。
对策:
(1)增加调节池,均匀分配进水水力负荷;
(2)调整进水、出水设施的不均匀性,减轻冲击负荷的影响,克服短流情况;
(3)调整曝气池的运行参数,以改善污泥絮凝性能,如营养盐缺乏时及时补充,泥龄过长造成污泥老化是应缩短泥龄,过度曝气应调整曝气量;
(4)投加絮凝剂,改善某些难沉淀悬浮颗粒的沉降性能;使消化池、浓缩池上清液均匀进入初沉池,消除其负面影响;
(5)使二沉池剩余污泥均匀进入初沉池,消除剩余污泥回流带来的影响。
初沉池污泥上浮的原因及对策
主要原因:
(1)来水的新鲜程度也能影响污泥上浮,腐败严重的污水,能造成污泥上浮;
(2)二沉池回流污泥能进入初沉池一部分,由于其硝酸盐含量较高,进入初沉池后缺氧可使硝酸盐反硝化,还原成氮气附着于污泥中,使之上浮。
(3)污泥浓缩池的上清液、脱水机的出水,进人初沉池内导致出水混浊。
对策:
(1)如果是经常性的污泥上浮应从控制参数上核算一下表面负荷、停留时间、溢流负荷的数据是否在控制参数内,否则应加以调整;
(2)加强去除浮渣的工作,使上浮的污泥经浮渣刮板的动作,及时地去除;
(3)通过控制后面生化处理系统,使污泥的泥龄减小,降低硝化程序,也可加大回流污泥量使之停留时间减少;
(4)改进消化池、浓缩池的运行,提高消化池、后浓缩池的运行效率。对脱水废液可加无机絮凝剂先浓缩沉淀后再送至初沉池。
污泥短路流出的原因及对策
主要原因:
(1)由堰板溢流负荷超标或堰板不平整造成。
(2)刮泥机故障造成污泥上浮。
(3)辐流式沉淀池池面受大风影响出现偏流。
对策:(1)减少堰板的负荷或调整堰板出水高度一致;
(2)及时维修和更换故障刮泥机。
2.二沉池
二沉池出水溶解氧偏低的原因及对策
(1)活性污泥在二沉池停留时时间过长,污泥中好氧微生物继续消耗氧,导致二沉池出水中溶解氧下降。
对策:加大回流污泥量,缩短停留时间。
(2)吸(刮)泥机工作状况不好,造成二沉池局部污泥不能及时回流,部分污泥在二沉池停留时间过长,污泥中好氧微生物继续消耗氧,导致二沉池出水中溶解氧下降。
对策:及时修理吸(刮)泥机,使其恢复正常工作状态。
(3)水温突然升高,使好氧微生物生理活动耗氧量增加、局部缺氧区厌氧微生物活动加强,最终导致二沉池出水中溶解氧下降。
对策:设法延长污水在均质调节等预处理设施中的停留时间,充分利用调节池的容积使高温水打循环,或通过加强预曝气促进水汽蒸发来降低温度。
二沉池出水BOD5与COD突然升高原因及对策
(1)进入曝气池的污水水量突然加大、有机负荷突然升高或有毒有害物质浓度突然升高等。
对策:加强污水水质监测和充分发挥调节池的作用,使进水尽可能均衡。
(2)曝气池管理不善(如曝气充氧量不足等),导致出水,突然升高。
对策:加强对曝气池的管理,及时调整各种运行参数。
(3)二沉池管理不善(如浮渣清理不及时、刮泥机运转不正常等)
对策:加强对二沉池的管理,及时巡检,发现问题立即整改。
二沉池污泥上浮的原因及对策
原因:
(1)污泥漂浮的原因主要是这些正常的污泥在二沉池内停留时间过长,由于溶解氧被逐渐消耗而发生酸化,产生新的H2S等气体附着在污泥絮体上,使其密度减小,造成污泥的上浮。
(2)当系统的SRT较长,发生硝化后,进入二沉池的混合液中会含有大量的硝酸盐,污泥在二沉池中由于缺乏足够溶解氧(DD<O.5mg/L)而发生反硝化,反硝化产生的N2同样会附着在污泥絮体上,使其密度减小,造成污泥的上浮。
对策:
(1)及时排出剩余污泥和加大回流污泥量,不使污泥在二沉池内的停留时间太长;
(2)二是加强曝气池末端的充氧量,提高进入二沉池的混合液中的溶解氧含量,保证二沉池中污泥不处于厌氧或缺氧状态;
(3)对于反硝化造成的污泥上浮,还可以增大剩余污泥的排放量,降低SRT,通过控制硝化程度,达到控制反硝化的目的。
(来源:环保水圈)